学术信息

首页

学术报告:关于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学术报告会

会议时间:2017820    会议地点:电气工程学院多功能厅

主持人:  徐桂芝教授

 

 

      程(820日)

 

时间

主题

发言人

单位

 

819

报到

 

 

 

820

 

 

 

 

13:45-13:55

会议签到

 

 

 

14:00

会议开始,领导致辞

徐桂芝

河北工业大学

 

14:05-14:45

学术报告:电工新材料与新装备技术发展状态

廖瑞金

重庆大学

 

14:50-15:30

学术报告:电能绿色变换的现状和差距及其对策

罗安

湖南大学

 

15:35-16:15

学术报告:电磁兼容与防护发展现状及未来构想

刘尚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16:15

合影

 

 

 

1700

晚餐

 

 

 

821

返程

 

 

 

 

 

 

           

 

 

 

 

 

 

刘尚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静电安全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国静电研究与应用重大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1937年生于山刘尚合西省闻喜县,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授,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学位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静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员、全军英模代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领导项目组在静电安全工程方面,建立了电火工品静电发火数理刘尚合模型,说明了高压静电场中物质导电的机理;提出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测定了火箭弹、导弹电火工品的真实静电感度,解决了弹药"反常发火"的难题;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静电测试原理、织物摩擦电位衰减测试方法和人体静电高压动态实验方法;利用射束技术开展了聚合物抗静电改性研究,研制成"分段衰耗式"电子束抗静电改性工艺和抗静电改性剂;主持制定了三项武器装备防静电的军用标准并已实施。研制了4种静电测试仪器,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静电计量测量站和防电磁危害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对有关领域静电防护技术工程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质量监督。进行了静电、雷电和超宽带强电磁脉冲干扰对单片机、电引信等辐照效应实验研究。

 

 

 

罗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记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湖南省政府首届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湖南省第二批"科技领军人物",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IEEE高级会员。兼任湖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杂志主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EISCI检索160余篇;有多项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铁路、化工等行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要从事柔性交流输配电系统、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及装置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研制出混合型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装置(HAPF)的谐波治理技术与装备、配电网静止无功发生器(DSTATCOM)、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户内外智能无功补偿器(IVC)的高低压先进无功补偿系列装备以及基于多层数据库体系和智能化参数展现及数据交换的企业电气节能智能化监控系统(Electric Intelligent Monitor SystemEIMS)

 

廖瑞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主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国际大电网GIGRE SC-A3委员,CIGRE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电工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测试技术与仪表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高压专委会主任等职。先后担任了国际会议ICMEP2003ICHVE2008技术委员会主席,ICHVE2010ACED2010合作主席。廖瑞金教授主要从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绝缘老化与寿命管理、电工绝缘材料等研究。负责国家973课题、子课题2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及横向科技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公开发明专利18项;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近50篇、EI收录130余篇。